6/28/2002

章天亮:“五行”杂谈


【大纪元11月21日讯】在北京的中山公园有一个社稷坛,坛中之土,五色分明。东方为青土,南方为红土,西方为白土,北方为黑土,中央为黄土。如果以中原地区作为中心的话,五色土的颜色以及采集和排列方位真实不虚地反映出了中国五行学说的正确性。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一书中也提到“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我们宇宙中万事万物,……”(见《转法轮》第二讲)。我个人理解,这里的宇宙指的是一个小范围的宇宙。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五种相生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五种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有人举例说因为木材可以生火,所以是木生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是水克火,其实这仅仅是这些因素在这个空间的一种表现。实质上,这种生克关系是不能这样表面理解的。五行中所说的“金木水火土”并非我们这个空间中的“金木水火土”,就像释迦牟尼佛证悟的“地水火风”这“四大”并非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个空间中的“地水火风”一样。
不同的空间中存在着不同的“金木水火土”。举个《封神演义》中的例子。姜子牙在朝歌开算命馆时擒住了玉石琵琶精,一开始姜子牙用人间的干柴烈火焚烧妖精,但是妖精却毫发无伤。后来,姜子牙做起法术,喷出三昧真火,妖精才现出了原形。也就是说,人间的火和三昧真火并不是一种火。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它的构成基础,西方的科学也在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只不过它的研究方法误入歧途了。中国古代“……是针对人体生命、宇宙直接研究。”(《转法轮卷二》)因此对于生命和物质起源的认识要比西方深刻得多。最早提出五行学说的人已经湮灭不可考,但是在春秋以前,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五行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注意,这里边的万事万物不仅仅包涵我们用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物质,像钢铁、泥土、花草树木乃至动物和人,还包括抽像的时辰、季节、方位、声音、颜色乃至伦理等等,因此这一切就和五行有了一种自然的对应关系。

举例来说,从空间上来讲,五个方位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东方属木、色青;西方属金、色白;南方属火、色红;北方属水、色黑;中央属土、色黄。从时间上来讲,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每个季节轮换之间各有18天属土。这种对应是有道理的,比如春天属木,所以草木繁盛,风向也偏东(五行中“木”的方位);夏天属火,所以炎热,风向偏南;秋天属金,风向偏西,因为金克木,所以草木凋零;冬天属水,风向偏北,因为水克火,所以就寒冷。

如果把时间从一年压缩为一天,时辰也对应着五行。中国古代计时是一天12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对应着12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时为夜里11点到凌晨1点,丑时为凌晨1点到3点等等,依此类推。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词汇还留有古时候计时的痕迹,比如点卯,是因为古代是卯时上朝。中午的“午”就是“午时”的意思。按照五行对应关系, “寅卯”属木,正是旭日“东”升的时候;“巳午”属火,太阳在正“南”方,也是中午最热的时候;“申酉”属金,正是日薄“西”山的时候;“亥子”属水,正是漫漫长夜时分。“辰未戌丑”这四个时辰属土。与地支一样,十位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各有五行属性,其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古时候在计算时间上不用公元纪年。无论是年、月、日还是时辰,都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表示,比如甲子年、丙辰月、戊戌日、辛亥时,所谓的生辰八字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伦理、音乐,乃至人体无不对应五行。典型的例子象孔子讲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属木,取其生发之意;义属金,取其刚断;礼属水,取其谦下;智属火,取其明达;信属土,取其厚重。音乐中有五音,“宫、商、角、征、羽”,其中“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征”属火、“羽”属水。人有五脏,即“心、肺、肝、脾、肾”,其中“脾”属土、“肺”属金、“肝”属木、“心” 属火、“肾”属水。每一种对应关系背后的道理都可以写一本书,这里限于篇幅仅仅举了几个例子。

这种对应关系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同小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物质与生命的基础。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树木可以造纸,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仔细想来,这里有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人必须首先认识到树木和纸张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即纤维。第二、人掌握的能量可以把树木归还成纤维,再按照纸张中纤维的排列方式组合成纸。这样看来,点铁成金在人看来是玄而又玄的神通,可是在掌握了更高级能量的生命来看就是小事一件,因为铁与黄金都属于五行中的“金”,他用能量把铁归还成五行中的“金”,然后再重新按照黄金的排列方式组合一下就把铁变成黄金了。

同时,因为万事万物都跟五行对应,那么它们之间也就有了相互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认识可以使人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和宇宙。以前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报道:澳大利亚有关当局对少数人在火车站随意涂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非常头疼,每年铁路局都要花一大笔钱去修复被损坏的设施。后来有人提议说可以在火车站播放古典音乐。结果发现破坏公物的行为真的因此而大大减少了。

这个事情如果用西方的混沌学来解释可能会建立一大堆数学模型,经过大型计算机的海量计算还不一定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用五行来讲就很简单,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的“乐书”中说,“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在这里明确说明了音乐和人体结构,乃至与人的行为操守的联系(五音中 “商”属金、五脏中“肺”属金、五常中“义”属金)。如果按五行角度来看,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毫不足奇。

站在五行的角度上去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你会体会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各门学科之间一脉相承,一理相通。中国古代有许多人都是全才,像《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他对于天文,地理,阵图,气象,音乐,法律,机械,安邦治国,甚至奇门遁甲等等无所不通。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是因为他能认清更高的理,正所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感叹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在读这段话时,我觉得其实这是五行给人间带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相生相克”。“正因为有了相生相克的理存在,人们想做成什么事才会有困难,……”(《法轮佛法(精进要旨)》之“佛性与魔性”)。历史安排他们要做什么事情,给人留下什么东西,那么按照相生相克的理,他们也必须为此而承受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神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放射的智慧光芒远非人类这一层所应该了解和具有,虽然如此,五行也绝非对宇宙和生命的最高认识,太极比五行要高出许多。而与法轮大法相比,太极又只能算做小道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网址: www.zhengjian.org/node/16608

6/26/2002

章天亮:高山流水话瑶琴


【大纪元11月21日讯】“高山流水”的故事,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春秋年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伯牙问子期:“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子期答应一试,于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遂与子期结为兄弟,留下千古传奇。

现代人提起“高山流水”的典故,仅仅把它当作是“知音”的代名词,其实仔细推敲起来,里面还有超越常人的道理。试想一下,子期如果能通过琴声听出伯牙的心事,这其中必然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伯牙的心思可以通过琴声传递;第二、子期可以接收到琴声中的信息,并分辨出伯牙具体在想什么。要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就有些玄妙了。要想说明其中的道理,还得先从伯牙所抚之琴的结构说起。

史载,琴本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最开始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征、羽。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第七讲中谈到“……在另外空间里任何物质都会体现出生命来。”伏羲制琴之时既然完全是依照宇宙之数,琴在另外空间体现出来的生命也就自然可以沟通高于常人的层次。古人认为琴所奏出的音乐乃天上瑶池之乐,所以把琴称作“瑶琴”。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弹是指: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从瑶琴的“六忌七不弹”来看,无论是焚香、净身还是整衣冠,无非是使人通过做这些事保持一个谦恭的心态和纯净的思想,不为世俗外物所干扰,而人进入这样的思虑空明状态,才可以和瑶琴背后更高境界的生命融而为一。这种微妙的融合不仅表现在弹奏的手法娴熟而自如,更可将人的思想融贯于琴声之中。

古人对于音乐的看法与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别,现代人听音乐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娱乐。其实古人一直把音乐作为节制人欲的方式。《史记》上说人的天性是好静的,感知外物以后就会影响人的情感,并按照自己的心智产生好恶之情,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人就会被无穷无尽的外部诱惑和内心好恶同化而做出许多坏事,所以先王制做礼乐来节制人(见注释1)。

瑶琴是很正大的乐器,抚琴的人又保持着纯净的心态,这样的音乐对于听者也能起到节制和净化的作用。子期在听伯牙抚琴之时,身处正音之场,心无旁骛,也能自然与琴声相合。这种心心相印的融合无间,表面上是融合于这个空间的琴声,实质上却是更高层空间神的一面的沟通。

这样的事情在古时候屡见不鲜。有一次孔子鼓琴于室中,颜回从外面进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这正所谓“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

古人可以从琴声中得到丰富的信息,比如《史记》的《乐书》中说可以从琴的“宫、商、角、征、羽”这五音中听出一个国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状况;《东周列国志》记载,师旷可以通过琴声占卜战争吉凶;《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水镜先生门外偷偷听琴,水镜先生忽然停止弹奏说“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调。必有英雄窃听。”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无不与琴的特殊构造,弹琴与听琴的人息息相关。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第七讲中论述到“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我们现代从西方学的科学不一样,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能带来另外一种状态。所以不能用我们现在这种认识方法去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针对着人体、生命、宇宙,直接奔这个东西去研究了,所以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那个时候上学的人,都要讲究打坐,坐着要讲姿式的,拿起笔要讲运气呼吸的,各行各业都讲净心、调息,整个社会都处在这么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能够使人思想清净,其实当时的人也就在不知不觉地符合着修炼的要求。以此为根据,中国古代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在现代科学看来非常玄妙的事情。对于这些人类文明之瑰宝,赞叹者有之,排斥为迷信者有之。其实从修炼角度来看,一切都有其高于人类层次的深刻内涵和原因,而且用大法来衡量,也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
注释 1:原文见《史记》第24卷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网址: www.zhengjian.org/node/16571

6/19/2002

章天亮:浅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测试刘备求贤的决心,有人说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现代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顾茅庐」中实际蕴含的道理却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现简述一二如下。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薰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从世俗观点看,诸葛亮应该受宠若惊,亲自去新野诣见皇叔才是。

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师表》时,对他当时的心态做出了解释。他说「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其中有两个字,在修炼大法后引起了我的注意。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其实并不简简单单地是保住自己的命,这裡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盖著他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气节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於滚滚红尘中的名利色慾都看得极淡。在答应刘备出山后,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因刘备托孤而鞠躬尽瘁,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上表给后主刘禪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餘饶。至於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古代道德比较高尚的时候比比皆是,像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后遇到的水镜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没有一个愿意跟刘备出去做官打天下。并非是因为他们才学不济,而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过恬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进入修炼的状态。这让我想起李洪志先生在著作《洪吟》中的四句诗:「世间人都迷,执著名与利,古人诚而善,心静福寿齐。」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崔州平在与刘备论及「治乱」的道理后,对刘备说「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水镜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他们都能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无论谁都无力回天了。

歷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预言,叫「马前课」,描述了从三国以后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诸葛亮。所以说对於歷史的走向,诸葛亮实际上瞭如指掌,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什麼在第一次与刘备纵论天下大计时,就準确地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并取出一幅地图,告诉刘备日后将在西蜀建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也能说明他为什麼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不便对后主明言,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实际上是「欲以只手将天补」,结局也只能是「何期歷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现代人读《三国》,只能叹服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却实在想不出来,这样一个「躬耕陇亩」的村夫,相交的皆非达官显贵,而当时的资讯又不发达,他如何能那麼详细地知道天下十几路诸侯的性格,势力和相互关係,又怎麼能如此準确地预言三国鼎立的结局呢?其实,懂修炼的人都知道这种智慧其实远远超出了人的层次,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境界。而这种「知天下」却类似《转法轮》第二讲中提到的「遥视功能」或「宿命通功能」。

「人类的历史就像一台戏……」(《北美巡迴讲法》)。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戏剧性,而且匪夷所思。比如官渡之战,袁绍70万人马对战曹操7万人马,而且曹操粮草不济,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曹操用计烧了乌巢的粮草,击败了袁绍。赤壁之战,曹操拥雄兵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几万人马,眼看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但一场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险些命丧华容。□亭之战,刘备统兵70餘万,而孙权只有几万人马,就在东吴将玉石俱焚之际,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刘备败回白帝城。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有三次几乎大获全胜,但突然遭遇大变而不得不中道而返,最后一次更苦心排下计策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困於上方谷中,点起地雷火器。谁料想「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靂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生一件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并让历史在那裡转折。这是因为神要达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让一个国家不到神安排的时间就覆灭,同时也在教导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国》结尾古风的最后四句说的一样「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弔空牢骚」。这四句诗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表面上斗智斗勇,那只是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现给人看的,其实是神安排下来的一种平衡,达到三国之间的军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在修炼大法以前读《三国》的时候,关注的是一场场战斗的谋略,喜欢看诸葛亮与周瑜、曹操、司马懿斗智。修炼以后似乎更能从宏观上把握歷史的安排,更欣赏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时的谦卑,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著书时匠心独运的地方,也更能看出神在安排这段歷史时的细腻和严谨。(http://www.dajiyuan.com)

11/21/2003 11:50:31 AM

原文网址: www.zhengjian.org/node/16502

6/08/2002

章天亮: 从《梅花诗》说起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謚号康节。相传邵康节曾经隐居山林,苦心攻易,但是收穫甚少。有一天中午,他睡觉的时候,听见老鼠跑来跑去,叫得他心烦意乱,就抓起头下的枕头朝老鼠砸了过去,结果没有击中。因为枕头是陶瓷做的,砸在地上就摔碎了,从裡面掉出来一个纸条。大概意思是说「某年某月某日,这个枕头会被邵雍摔破」。邵雍非常吃惊,因为不但时间完全正确,而且他的名字也一字不差。

他就按照枕头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那个写纸条的人家。刚要敲门,门就开了,出来一个中年人说,「家父前几天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说今天会来一个叫邵雍的人,让我把这本书给你,」说完就拿出一本书来。邵雍将那本书研读一遍以后,算卦就变得非常準确,言无不验。这就是梅花易数的由来。

梅花易数的起卦方法非常简单,其依据存乎一心,可能根据顏色,数字,也可能根据声音节奏,不一而足。算卦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起卦的时辰,方位,问卦人的状态(是站著,坐著,躺著,还是在行走)等,最后将这些因素对应成五行,再按照五行生剋来佔断吉凶。其实这种算卦的方法是真正的「数」学,所考虑的因素相当於现代西方代数中多元方程的变量,只不过是考虑了时空等综合因素的一种更高级的数术而已。

算卦这种方法也是小道採用的一门修炼方式,无论是哪一种算卦的方法都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就是在起卦前必须心静如水,摒除杂念,其目的就是达到与天地相通。这样看来算卦就不是「纯技术」了,心灵越清净,杂念越少,也就越能达到天人感应,算出的东西才越準确。而清净心灵和排除杂念,其实就是去掉人对於名利等的执著,达到道德的昇华,从中体现的也是人体修炼的因素。

相传邵雍师法李之才,而李之才是陈摶的学生。

陈摶是道家和儒家都相当推崇的人物。有一个故事说宋太祖在一统天下之前,正是五代十国之际,兵连祸结,陈摶为避乱世隐居在华山。后来宋太祖称帝,陈摶欢喜地从驴背上掉了下来,说「天下从此太平了」。传说陈摶特别能睡觉,一睡经年累月不醒,大家都说他是因为讨厌战乱和当权者,藉著睡觉躲清净。《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中记载「摶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从他留下的事跡来看,明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修炼的人。李洪志先生曾经在《转法轮》的第八讲中说过「道家也有讲这个的,特别是有一些奇门功法讲睡觉,一睡几十年不出定,不醒。」我感觉陈摶应该是属於那种副元神修炼的人。

这种副元神修炼的人除了睡觉之外,还有一种人是靠喝酒。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的第七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麼有些大道修炼要喝酒呢?因为他不是修炼他主元神,是为了麻醉主元神。」我个人感觉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自称是李謫仙,所谓「謫仙」就是贬下来的仙人。

李白好酒是出了名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而且不醉不休。《警世通言》中说他听说「湖州乌程酒甚佳,白不远千里而往,到酒肆中,开怀畅饮,旁若无人。时有迦叶司马经过,闻白狂歌之声,遣从者问其何人。白随口答诗四句:青莲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无论从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入怀,所以李白也称太白先生。唐玄宗对李白非常宠信,曾问李白志向,李白回答说「臣一无所需,但得杖头有钱,日沽一醉足矣。」其淡泊名利的胸怀跃然纸上。在李白的诗中也经常有惊人之句,像《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词句,没有修炼人的胸襟是根本就写不出来的。

李白的另一大特点是喝酒越醉,写出的诗才越华丽奔放或气势磅礡,其实我感觉正像《转法轮》中第九讲所论述的,是那时候他的副元神更能发挥作用。

原来觉得陈摶的睡觉和李白的好酒都是高人隐士的怪癖,学了法轮大法才知道那其中包涵了超越常人的修炼内涵在裡面。过去的人因为不得大法,很多都在小道中修炼,付出得很多,修得也很苦,虽然他们在常人的眼裡很了不起,其实他们能证悟的理比常人高出得并不多。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琴师叫师旷,可以根据音律占卜战争吉凶。相传晋平公听到楚国要攻打郑国,命师旷占卜胜负之数。师旷弹著琴弦,唱起南北不同的歌曲,然后向晋灵公稟告道:』楚国以强凌弱,必会以失败告终。』果然没过几天,就传来楚国兵败的消息。

歷史上记载师旷是个盲人,《东周列国志》上说他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当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才明白他是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才採取了如此痛苦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这种修炼的意志与禪宗二祖慧可在少林寺达摩祖师前断臂求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师旷是通过小道「有为」的方式达到清净,根本上来说这种做法并不能使他达到真正的清净和很高的修炼层次,那麼他的成就也就局限在占卜吉凶,「闻絃歌而知雅意」上了。虽然在常人眼中来看,他具有超常的本事,但是得了大法的人看他就觉得他还是很苦的。

李洪志先生的《转法轮》中揭示了无数的天机,所阐述的道理涵盖了宇宙极微极洪的奥秘。修炼法轮大法以后,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古代的文化,发现原来有许多觉得很古怪、不合常理的事情,其实都是贯穿了不同层次的修炼内涵在裡面。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去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发现许多深奥的内容变得非常直白浅显,一目瞭然。这就是佛法所开啟的智慧。(http://www.dajiyuan.com)



原文网址: http://www.zhengjian.org/node/16384